蓝博娱乐城最高占成:王振义院士:没有基础研究,临床问题就很难解决
作者|孟倩
出品| 网易科技《科学大师》栏目(ID:tech_163)
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揭晓,两位耄耋老人获得“生命科学奖”,他们分别是88岁高龄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张亭栋和96岁高龄的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教授王振义。该奖项表彰他们发现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
在未来科学大奖揭晓后的现场电话连线,王振义院士得知自己获奖,声音骤然严肃起来,他一再表示“非常忧愁”,问“这个奖为什么颁给年纪大的人?”
在王振义院士看来,这个奖应该是“鼓励年轻人,而不是鼓励快要离开世界的人”。王振义院士的忧愁其实也并非没有缘由,他举证诸多。
《科学大师》:唯论文一度成为衡量科学家工作的重要标准,您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待当下科研环境里的一些争议?
王振义:看一个人的前途,看他的潜力,论文是其中之一。论文反映他做了哪些工作。同时需要了解一下论文是怎么来的,如果说是很多研究生(共同)做出来的结果,他作为是自己的(成果),这就不行了。
论文要是原创性的,自己动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如果只在上面指挥,是没有用的。所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要看他实际的工作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是主要的。
单看论文,有论文说明他受过这样的训练,经过所谓科学的考验,这是需要的。但是单纯看论文不行。看论文是容易的,你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论文,但是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做不出东西。因为他没有思路在其中,他的研究理论是过去老师给他的题目。不少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人,研究论文本就是原来的老师给他指导的,回国以后倒不一定做出很大的成就,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
我现在年纪也大了,管好我自己的事情,我也不能有更新的创造,我也不能再回实验室,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对临床医学教育还能起一点作用,让年轻人,知识面更广,教他们怎么样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怎么样解决问题,自己也提高,所以我提出“开卷考试”就是这些目的。
《科学大师》:您能不能给科学研究刚刚起步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王振义:首先工作要认真,不能造假。怎么样解决问题?要虚心学习人家的经验,有的人不虚心,学到一些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了。不学人家的东西,或者耻于下问,是不行的。
我现在还在问问题,我不知道的就要问人家,这样的人才能够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广,我只能教他们怎么样做一个研究人员,怎么样做人。具体的东西,老实说都是他们自己解决的。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关注网易科技微信号(ID:tech_163),发送“科学大师”,即可查看所有科学大师稿件。
- 推荐
- 热点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